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閱讀] 情緒大腦的秘密檔案

這本是情意神經科學的教授李察戴維森的著作。從六個面向來闡述現代神經科學研究的發現: 回彈力(從困境中恢復的速度)、展望(能保持正向情緒多久)、社會直覺(能從別人身上得到多少社交訊號)、自我覺察(能感受到多少自己身體對情緒的反應)、情境敏感度(多能調節自我情緒,使得自己對當下情境做出恰當回應)、注意力(聚焦點有多清晰)

作者採用的實驗都是非常有條理的。他認為前額葉皮質左半邊主要負責樂觀的情緒;而右邊是負責悲觀的。他以十個多月大的嬰兒做實驗,將電極感應的頭盔戴在嬰兒頭上,並且撥放演員笑與哭的影片,最終發現確實和他的預想相符: 嬰兒在看到演員笑的畫面並跟著笑的時候,他的前額葉左邊有著較活化的反應,看到哭的畫面時則是右半邊有反應。後來在一個多月的新生兒上做實驗,用糖水跟檸檬水滴幾滴在嬰兒嘴哩,滴糖水時在前額葉左邊有反應;滴檸檬水時嬰兒的臉部會皺起,並且前額葉右半邊有反應。

作者在早期研究時遇到許多困難,因為早期以認知和行為研究為心理學的主流,但其實情緒大腦的迴路常常跟思考推理的迴路重疊,情緒和認知其實是分不開的。而基因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性格,杏仁核過度活化的人太過警覺,不停在尋找可能的威脅。但後來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 基因主導的特質可以表現出來也可以不表現出來,依孩子生長環境決定。也就是後天可以影響先天。較短的MAOA基因易使得人具攻擊性,這種酶和神經傳導物質的新陳代謝有關,當MAOA在大腦中不足時,它只好想辦法增多,這導致攻擊性的產生。但研究發現,基因本身無法增加犯罪的機率,還需要一個壞的環境來助紂為虐。

以小白鼠的實驗為例,腦中糖皮質素較少的老鼠較為警戒,且生下小老鼠後不太會舔舐子女。被舔舐的子女會讓糖皮質素增多,將大膽和害羞的老鼠的小孩交換給對方養育,可以看到大膽基因的老鼠,最後變得不容易緊張,且願意關愛子女。


另外一個慣見就是正向情緒: 正向思考與低的腎上腺皮質醇和血漿纖維蛋白濃度有關。在1930年聖母修女學校的修女各自寫了自傳,肯塔基大學的史諾頓在分析了這180篇自傳後,發現正向的字眼出現頻率越高,其作者在六十年後還活著的可能性越高。因此正向思考是很重要的,要時時覺察自己當下的情緒。


心智活動是大腦的產物,但他可以反過來影響大腦。陶伯的限制-誘發治療法幫助很多中風的患者恢復身體功能。其原理在於當故意限制還可以動的部位時,大腦還健康的部位就會將受損區域的工作接過來做,花半年左右時間復健,就可以重組大腦負責身體運動的區域構成,進而讓中風患者恢復大部分的行動能力。這種可塑性有三種,一種是前面所提,其他部位接管。一種是前運動皮質區接管,而這原本是只負責計畫動作的區域。最後一種最令人驚訝: 當右手不會動了,右腦對應區域會接手左腦受損區域的工作。大自然給予人類受傷時,可以改變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