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閱讀] 玩別人的錢


玩別人的錢 OTHER PEOPLE’S MONEY by John Kay

金融化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大要件,相同於其他實務經營的產業。借錢給剛起步的美國鐵路或是釀酒公司的銀行,但接受貸款的公司本身,對社會發展都同等重要。但是當金融化持續進行,銀行主管由交際手腕強的人換成對數學模型有研究的人才。這些人才拿的薪水相當優渥,以至於吸引了更多年輕人以進金融業為目標。那追根究柢,這些錢到底從哪裡來? 這些錢部分來自用會計手段侵占債權人資產,而債權人要過很久才會發現。

金融行為主要是放出借債、房屋貸款、基礎建設等等服務,一般的借存款等需求造成的收益佔銀行總收益的比例極低。就像我們看醫生會願意出高價尋求名醫,在諮詢投資管理時,我們也會去尋求高竿的基金管理人。但往往從績效上根本無法分辨哪一個人較為優秀,而他們的索取的管理價都很高。更糟的是,傳統仲介應以客戶的福祉為優先考量,但金融仲介已經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1987年起,抵押貸款被包裹成債券出售,經信評機構評等後還可以再分割出售。

這錯綜複雜的網路大到許多公司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債權價值,信評機構也因為利益上的直接相關,做出許多偏袒牟利的評等。高盛用結構式投資工具(SIV)粉飾希臘的國家帳目,以讓該國得以進入歐元區。房貸償還能力的信評機構,將AA評等的標的和C級的混合,實際上能償還房貸的人沒有想像中得多。

融資機制還可以幫公共部門掩飾負債程度: 倫敦地鐵現代化與承包商的協議最終有上千頁,且需要支付數億英鎊的費用給律師和顧問。其借款由一家美國債權保險商擔保。國家財政因為短期負債表外融資而短缺。在全球資本的時代,政府積欠海外的債務比例越來越高,其信用保證來自於國家的償還能力。我們繳稅以享受現在的公共設施這種觀念其實是錯誤的,我們是在享受上一代的留存資產以及預支未來世代的債金。而金融業的種種借貸,對象畫押的擔保品很多都沒有擔保效力。

以歐洲銀行為例: 德國五千億歐元的債權,是由系統中西班牙和義大利以及希臘的未清償負債來匹配。在歐元區各國中央銀行之間負債的第二代泛歐自動即時總額清算系統有巨量的未清償餘額,是歐元體系的未爆彈。而金融體系中的管理單位則成效甚微,這些職務的地位很低,也很難雇用或是留住優秀人才。即使有勇氣說出疑慮,也可能不被機關官僚上層認同。光是由金融體系自身管理這個出發點,本身就是錯誤的了。任何銀行都無法避免利益糾纏。

在玩別人的錢這本書中,提出以上幾點總體經濟的見解。金融化的交互作用應該越簡潔越好,其管制也是。目前想抑制金融套利的監管已經過多,仍無法抑止企業避稅甚至是銀行自身避稅。對於國家層面,個人其實只有選票可以當作籌碼。回歸個人投資層面,主動型基金跟儲蓄險,這兩種都是我覺得很爛的金融商品,一個是內扣費用高,也無法保證管理人不會拿去幫自己的持股抬價;一個是自由度跟報酬率都太低,只有業務跟銀行方賺到。歐洲人莫名其妙為銀行呆帳買單(政府對銀行紓困金來自人民稅金),在日常生活中還會面臨理專的各種推銷。大部分都會為了傭金建議客戶有賺就入袋,改進別種看起來前景更好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