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

[閱讀] 叔本華



叔本華從小便生活無虞,但因為在親情與愛情上的挫折,讓他慢慢往悲觀主義靠攏。這種感覺貼近《人間失格》的葉藏的感受,只是表現方式一個是討好別人;一個是有尖銳攻訐哲學對手的習慣。

哲學家一直致力於說明世界的本質,理性哲學派的謝林、黑格爾用理性去詮釋世界;叔本華則是從意志出發,認為邏輯、物理、數學、道德必然性都可以用意志的表象解讀,哲學必須是關於世界本質的抽象描述。他早年在學術界上並不受重視,一直到出版《附錄和補遺》後,對理性哲學失望的人們才對其有共鳴。

叔本華的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分為四部分:
1.       世界作為表象初論
理性思維是表象,實踐理性不涉及行為的倫理道德,而要探究人生哲理,擺脫人生的痛苦。

2.       世界作為意志初論
意志逐級客體化,最低便是物理法則,最高則是包含假象與思維的動物,此時作為表象的世界出現。人類意志的分裂與衝突,可以說明人生的本質是掙扎並做好準備(積極的悲觀主義),而世界的本質是痛苦。

3.       世界作為表象再論
獨立於充足理由律的表象是藝術的客體。藝術本質是對事物內涵神韻的表現,對意志有直接的關聯。

4.       世界作為意志再論
以意志為基礎架構倫理學,而不建立道德責任與行為規範。人的意志帶來的不滿足可以藉由去除意志來達成,也就是靠藝術、審美與禁慾。隨著意志的否定,客體性逐級取消,主體與客體也跟著取消。

叔本華的禁慾一說是非常難達成的,其悲觀主義也較不受大家歡迎。但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式。尼采採用類似的論證方式,只是以樂觀主義詮釋並肯定意志,讓人努力進取。也因此各國較傾向實際實行尼采的人生哲學。

在繪畫或是寫書法等等的行為時可以體會到暫時抽離自我的感覺,若看電影時旁邊無人干擾,也可以全神投入。更不用說各領域的專家在工作時忘乎時間的心流狀態。藝術確實是很好的消遣,培養一個好的興趣對於身心有益。

而若是和叔本華類似的悲觀主義,也是生活必要的。生命中同時需要叔本華與尼采;決策時要考量系統一與系統二和各種偏差陷阱。最重要的是若遭遇重大的失敗,便要思考一下到底要不要繼續進行下去。在那個瞬間,並不清楚放棄後會不會像叔本華放棄經商一樣成功;還是放棄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只差臨門一腳。哲學並沒有提供解答,沒有任何知識與旁人可以仲裁,當面臨重大決策時,是個人與人生的決定。

2019年5月24日 星期五

[閱讀]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


奧野宣之

筆記的好處在於記錄當下真實的感覺,若是單純仰賴記憶力。幾年後可能會被大腦自行排出邏輯性的行為,混淆了過去的記憶。我們常常會自行合理化記憶而不自知。

這本書提倡人生筆記(lifelog),比寫日記或是列下待辦事項的記事本還要有成就感,而且不容易半途而廢。差異點在於不寫內省、抒發心情的文字,而著重於參加過的活動或是達成的階段性小目標。與此同時可以貼上書腰、票根、酒標等等。列待辦事項或是年度目標的筆記本,若最後沒達成,隔年繼續做相同事情的意願就會降低,而人生筆記不會如此。

跟語言學習的筆記一樣,要賦予人生筆記的價值的方式便是反覆重讀,由於沒有詳細記錄心情,不會像看黑歷史一樣難以重讀。相反地,在重看每階段比計時,可以讓當時的記憶浮現,提醒自己: 我也是完成了這麼多事情過。為了方便重讀,可以規劃書櫃的一小區專門放人生筆記。小尺寸的筆記方便攜帶,可以帶著旅遊時蓋章,但作者推薦較大的筆記本,可以貼較多內容。

這類型的筆記,在讀書時還可以畫跨頁心智圖,或是九宮格的目標圖。當逐一完成預設小目標時,在首頁心智圖記錄。逐漸達成目標的成就感,會比壓下期限的逼迫型紀錄更好持續下去。

現在有許多關於筆記與目標達成型的書,但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可持續性。這本筆記術在這方面是較容易達到的。即使比較慢也沒關係(因為壓力較小),只要持續記錄,就會持續進步。重讀時看到自己的進步,也會更有勇氣進一步要求與逼迫自己。

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閱讀] 我必須獨自赴約


蘇雅德.梅科涅特 著

《我必須獨自赴約》、《惡血》、《K2》、《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都是採訪著作。當這些記者心中有疑問時,會親自去訪問,並且堅持自己的底線。李容馬到後來親自參與韓國的罷工;凱瑞魯面對 Theranos的壓力,仍繼續蒐證報導。他們之中,有些人得到普立茲獎,有些人的成果引來敵視。他們的共通點都是呈現事件真實的樣貌,而非單單一方的說詞。


蘇雅德在德國出生,父母皆是西德的新移民。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種種就業與記者生涯的限制。這種限制是在西方國家長大的穆斯林們共有的,他們努力想要融入,卻始終不被認同。

這種兩邊都不歸屬的感覺,就像沖繩之於日本,或是二戰台籍日本兵。不被認同的感覺是強大的推力,而另外一股拉力便來自於對其他交戰區被迫害的穆斯林。種種原因導致穆斯林對西方國家的仇視,蘇雅德為了瞭解形成這種思想的原因,到土耳其、摩洛哥、埃及、巴基斯坦等地採訪。

除了伊斯蘭教什葉派與遜尼派的長年對立導致的衝突,伊斯蘭信徒還希望由信奉自己的教義的人統治國家。希望建立哈里發政權是各地聖戰組織一致的訴求。以西方觀點來看待與處理對伊斯蘭教國家的方式,只會導致更多的反抗,許多組織的中間分子都是有西方國家背景的第二代移民。他們認為只要穆斯林仍受到戰爭迫害,戰爭發起國的所有人民都要負起責任。

蘇雅德不帶任何立場,保持中立地報導各地的新聞,也因此被各族群仇視,包含德國、摩洛哥、巴基斯坦、伊拉克。她不用雙重標準撰寫與採訪,用誠實的態度面對道德觀、言論自由等議題。曾在埃及採訪時被關押,曾面臨數次的人生安全危機。背後的動力來自她的信念,文字有力量。而客觀公正的報導,才不會衍伸出更多的誤解與仇恨。

2019年5月11日 星期六

[閱讀] K2峰


天堂之門與雪巴人的故事,彼得.祖克曼、阿曼達.帕多安 著


相較於日漸商業化的聖母峰,山上天氣較難預測及坡度更陡的喀喇崑崙K2峰因為較低的攻頂成功人數,成為登山客的挑戰目標。但達到三成的高死亡率同時也是讓登山客卻步的因素。大部分人死於攻頂成功後的下撤。即使登山證的申請費用較聖母峰便宜,實際去挑戰K2的人依然少很多。

攻頂八千公尺以上高山,需要大量的低海拔挑伕運送補給品。在基地營駐紮後,登山團隊與高海拔工作者(大部分是雪巴人)會在此等待K2峰天氣好轉,經濟許可的條件下,還會僱用天氣學家作為後勤。等待的同時讓身體漸漸適應高海拔的氣候。

在資源較少的高山環境下,隨隊登山是雪巴人及柏帖人(藏族)能賺取相對優渥報酬的首選工作,他們會當先鋒架設固定繩,並且幫忙背負裝備。他們的家人在享受報酬的同時,也必然日日夜夜擔心著丈夫/父親的安危。

兩位作者藉由大量的採訪,讓我們了解高海拔工作者的生長背景與環境。在賺到足夠的錢之後,家人都會希望他們退休換安全一點的工作。但對於選擇這份工作的人來說,有機會挑戰K2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誘惑。即使明白這個挑戰有極高的死亡率,以山為生的人遲早會被山吞噬。


同樣的在通過K2瓶頸後,登山的每個人都要在缺氧的條件下做出生與死的決定,是嚴格遵守自己設下的折返時間,還是把握這次機會挑戰攻頂,都是在那個當下必須馬上決定的。登山的挑戰或許很多,必須注意各項裝備的齊全包括繩索、爐頭、緊急睡袋、冰斧等等,但最重要的還是正確的衡量自己的條件,不被看似完備的登山團隊所惑。山永遠在那邊,攻頂的機會不是只有一次而已。

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閱讀] 失控的逐底社會



山田昌弘以婚姻狀況,與父母同住等情形描述日本的逐底社會現象,並指出這不僅限於日本。在1995後,可以享有中產生活的人明顯減少。開始有人無法30歲買車;40歲買房;供養子女高等教育並且可以每年旅遊多次。這是刻板的五子登科,因此起初社會觀點也只是他們追求自由,派遣族只是不想找正職;自由戀愛慢慢選擇的人,如果願意也是隨時都可以結婚。

然而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在日本創業失敗的人很難東山再起。但與父母同住時,由於食宿都有父母支援,會認為以當下的薪水,即使買不了房,還是可以過生活品質和小時候差不多的生活。尤其日本盛行同儕比較,會認為某些單品是必須擁有的,但實際上與自身的收入水平不合。

2019年的日本年輕人充分了解到社會上的壓力,那是一種一旦脫離正軌,只有找到派遣工作,就很容易陷入貧窮的生存壓力。對應地他們會捨去買房的慾望,降低談戀愛的動力,並非他們不想,而是現實條件並不允許。壓力比日本年輕人更大的是韓國年輕人,進到韓國大集團公司與派遣公司的應屆畢業生,薪水落差比日本更大。

這種壓力即使是高薪的職業如醫生也可以感受得到,差別只在高薪族群可以多承受幾次意外,而一般大眾是一次意外都承受不起。只要出了差錯,導致被公司辭退,很有可能就找不到正職,只能找派遣工作。

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案有集合住宅稅金改革、增強社區連結等。在逐底社會中,個人的努力並不是主要因子,我認為選擇占的比重較大,再來就是都沒有遇到意外的運氣。

讀完這本書後,我的收穫是檢視到自己平時消費有時也是超過我認為應有的水平。大部分的資訊我都覺得很悲觀,要付出幾倍的努力才能有上一代同樣的成果。但是這不是可以用的藉口,人生規劃會考慮整體經濟,可以適當延後或放棄部分目標,只取最重要的幾個。讀書可以幫助我規畫方向,但是日常的累積也是很重要的。個人能掌握的就是選擇與努力兩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