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閱讀] 零工經濟來了


Diane Mulcahy
到了而立之年的年紀,相信很多人會為生涯規劃感到焦慮。這些焦慮來自看到同屆的同學拿到高薪的工作,或是已組美滿的家庭等等。這本書和協槓青年很像,都是鎖定這種客群述說。不管在世界何處,五子登科都是大部分人的目標,黛安也沒有要反駁這一點,他只是提到可以將退休後的預計生活提前穿插在目前的生活中。畢竟人生變化很多,現在就有被工作、家庭推著走的話,想做的事情即使到退休後,也還是會有其他理由出現而被暫緩。

全職工作正在減少,約聘工作相應增加。這種環境下,有一技之長的零工經濟是個人可以考慮的方向之一。一開始也不必直接辭職挑戰純靠接案過活,可以在下班時間外接案,先試試自己的可能性。一開始會需要付出休息時間,自己的假日旅遊也會減少,但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因為成功是個人意見,不是共識決。有個想像練習是寫自己的訃聞,再和自己敬佩的歷史人物做比較。就能更加知道什麼對現在的自己是必要的,而什麼可以捨棄。

另外也要避開二分法謬思,長期來看,其實現職跟兼差可以兼得,我們可以在各領域取得成功,而非一定要離職。可以先組一個工作組合,想像自己未來想做的職業,如果關鍵技能還缺少也沒關係。去找相關的零工先做做看,再用自己的閒暇時間去學習。但是要注意太多元只會讓自己精力分散,鎖定一個目標,只找相關的零工去做,或是只看相關的書,上相關的課程。

在下班的接案財務,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後,也不要貿然辭職。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退場策略再辭職。善待雇主,提早通知,並且做好交接。專案過活後要找好個人的健康保險及退休儲蓄帳戶。接案生活中人脈是很重要的,但要經營並不是一直遞名片,而是製作和自己工作的文章或是影片,可以在Medium這種網站上持續更新,並且追蹤該領域自己欣賞的人,覺得自己有一定的知識後,多和作者互動,大部分作者都樂於得到讀者有深度的回覆。簡言之,經營人脈也要集中精力,鎖定該業界去發展。同時也要持續付出,人際關係的根本是予與求。

工作時也要規劃自己的休假和財務,畢竟我們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才選擇零工經濟。財務方面以租借代替購買,以使用權代替所有權是較佳的選項。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時,可以延長工作年數,延遲退休。因為零工經濟者不是在一天八小時的工作環境,每年也可以自由安排長假休息,我們合理假設他們身心更加健康。

在台灣,相關的網站或平台雖然比美國少,但我想本書的核心概念還是通用的,重點是一技之長,而且是要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然會跟原本只為了薪資的全職工作完全一樣。如同作者提到的,時間是比金錢更寶貴的資源,金錢不夠可以貸款。時間浪費掉就這樣消逝了,因此下班後的時間如何運用,是有興趣的人能否組成多元收入網的關鍵。

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

[閱讀] 真確


Hans Rosling / Ola Rosling / Anna Rosiling Ronnlund

漢斯是臨床醫師、數據專家、全球公衛教授,2005年創立蓋普曼德基金會,協助人們了解整個世界。我們通常或多或少會有概念上的認知偏差,包括二分型、負面型、宿命型、直線型、恐懼型等等。書封有一張很有趣的泡泡圖,將每個國家的平均所得和平均壽命放到平面圖上,人口越多的國家泡泡越大。很多人會以為非洲或是緬甸等地區的國家落在左下角,整張圖會分成上下兩區,代表刻板印象的已開發/未開發國家,這就是第一種二分型的認知偏差。實際上現在大多數國家都落到中間區域,平均壽命也都超過50歲。較好的方式是分成四個區間,作者有放一張很直觀的對照圖,將其所屬國家瑞典和各國比較。1891年的瑞典和2017年的賴索托在同一位置;而1948年的瑞典進步到2017年的埃及。

也就是說世界其實是一直在進步的,不論是平均所得或是教育程度。當然苦難以及災情還是有發生,但死亡率已經降低許多,這又可以談到另一個偏差: 比較。大多數人只看一個數據,比如巴西前10%有錢的人收入占全國的41%,看來巴西的貧富差距已太嚴重。但若和往年的數據比較,就可以發現這已是多年來的新低,1989年時巴西前10%有錢的人收入占全國的50%。也就是說這個問題已有在慢慢改善,而以往我們認為歸屬在未開發的國家們,終究會慢慢進入到代表中產的第三級,這帶來廣大的隱藏收益。

對跨國企業來說,拓展第三級國家的民間需求新市場,所帶來的收益會比提供第四級國家更多新功能產品收益來得高。要滿足第四級國家的新商品往往是小眾,而且要付出開發成本。脫離貧困只是這些地區居民的第一個目標,終究他們到國外旅遊時,會被當成觀光客好好接待。而非被懷疑是非法移工。

另一個觀念偏差是直線型思考。我們知道自己的身高並不會無限增高,但對人口成長卻有不同的估計方式。事實上人口成長也會趨近於飽和,2017年的聯合國統計顯示新生兒的每年出生數量已不再增加,若接下來沒有醫療上的重大突破,人類終老的平均壽命50年內增加到80歲的話,世界人口會在110億時達到動態平衡。

另外新聞媒體偏好報導負面新聞,所以我們會感覺治安越來越差,面臨的意外威脅升高。事實上由於各國的所得都增加了,在面臨災害時有更多的資源可運用。第一級國家在1991-2016年間的天災死亡人數已經降到31/百萬人(1965-1990時是59/百萬人)。恐懼和危險是兩回事,若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可怕的事物上,會白白耗費精力。我們可以做的是了解到世界正在變好,但同時也有災難發生。可以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表達支持,不必侷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