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8日 星期四

[閱讀] 彼得林區_選股戰略


彼得林區是麥哲倫基金的經理人,本身覺得學院的教授長期待在象牙塔內,做的市場調查都不著邊際。剛好跟漫步華爾街的作者想法相反: 馬爾基爾認為長期來看,丟飛鏢選出來的投資組合績效都跟任何一支基金差不多。學院與實務派的爭論已久,但我覺得彼得林區的選股方式也是很像基本面選股,而非看線圖。

他認為散戶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就近觀察新成長,看起來很有潛力的公司(有限服飾/Gap/國際服務公司SCI)。基金管理人常常因為各種限制,比如不能買市值太低的公司,且要有大型法人的背書。一些新興的成長股要進入基金公司的候選名單,通常已是飆漲幾倍之後了。但這也不代表看到受歡迎的公司就去買其股票,還要進一步調查盈餘跟他在其他地區能否複製本店的成功經驗,或是有無被忽略的實際資產(如土地/營業權)

當有一筆儲蓄資金後,不管是要短線交易,或是長期投資。都要先判斷想買的是緩慢成長股、快速成長股、轉機股、資產股還是景氣循環股,其營收跟擴張是否能維持目前的本益比。彼得林區常常注意親近的人給的訊息,這是散戶的生活優勢,但是他也有基金經理人的優勢: 公司參訪。他特別喜歡去拜訪很久沒有經理人問談的公司,如果公司門面簡樸更好。那散戶還應該知道什麼?

他認為散戶還應該要避開熱門產業中的最熱門股票,避開被稱為未來的XX的股票,還有遠離多慘化經營的公司。通常公司會展開不同業務,是覺得單純發放股利,或是回購股票太簡單,也顯示不出管理者的能力。但只有能發揮綜效的併購才會對企業長期有利。收購的公司和本業有關,能組成產業的一條龍才是
一筆好買賣。

至於到實務面的理財,這本書和漫步華爾街一樣,首先推薦買房,因為之前美國稅法對繳房貸有優惠,但現在川普修改後,下一版應該就會修正這章了。再來就是只拿閒錢投資,這不管是哪一派應該都是共通概念。用來投資的錢,應該能讓自己安心睡得著,而不是一有波動,就緊張地在半夜看美國股市的狀況,再想和台股有什麼關聯。再來就是查一下公司的歷年報告,現在取得十分容易,觀察長期負債跟短期負債,還有歷年的淨利。

設置好可運用資金後,再來就是分配了。彼得林區績效來自於選轉機股的勝率
高,但他也不是全部投資在成長股。他會持有10~20%的穩定成長股;10~20%的景氣循環股,剩下的才壓在轉機股上。他會定期追蹤,並進場加碼。另外他也會注意Beta值,分散持股類型以降低風險。另外他也不設立停損,雖然虧10%,下次要賺12%才能補回;虧20%,下次要賺25%。但是他選的成長股或是轉機股很多一時都會虧損10%以上,因此他不會設立停損點。他只會砍掉基本面變差的部位,而不會將基本面好但是帳面虧損的好股停損。

俗話說會買是徒弟,會賣才是師傅。他也列出一些賣出訊號當作參考: 當緩慢成長股市占率下滑,或是沒有開發新產品,連續收購和本業無關的公司時可以考慮賣出。穩定成長股主力產品銷售狀況時好時壞,公司經理人與董事去年都沒買自家的股票,成長率已趨緩時可考慮賣出。景氣循環股稍難判斷,因為每個產業的遊戲規則都不一樣,但是若成本開始上揚,期貨價格比現貨價格低,也是警訊,可以考慮賣出。快速成長股賣出時機則是當你覺得本益比已經太高時: 超過30代表你要持有30年,且30年內他的營收都能維持現在的水準。轉機股賣出時機則是負債暴增,或是存貨速度增加,本益比被過度高估等等。

最後幾章提到期貨與選擇權,股市可以是公司和股東一同成長,但選擇權卻是零和遊戲。雖然有些法人會用選擇權來避險,但也有可能是每年花5~10%的本金來保護5~10%的下跌分險,根本是白忙一場。過度注意技術分析報告,擔心頭肩底,頭肩頂。反而忽略本業: 研究上市公司。

最近看了漫步華爾街跟選股戰略,只要用靈活的閒錢投資,而非開槓桿投機。長期持有下來績效會勝過每年頻繁殺進殺出的人。不管是技術派還是基本派,絕對要有紀律,不要玩當沖帳面虧損自我解釋成長期投資;或是基本派選得股已經充分上漲了還不停利,本益比過高了還繼續加碼。接下來還有股價趨勢技術分析-/下要看,不過關於基本面的書看完還是覺得收穫蠻多,現在大家多是技術派,看K線與籌碼面還有心理面。只要構築空中閣樓的最後一個人不是自己就好。做到這點的人還是很多,看股版長期發文的贏家就是有這種紀律跟心理素質。投資有賺有賠,風險控管是第一要務。如果是當成賭博的投機,那就要願賭服輸,不要凹單。賺錢時不要太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