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閱讀] 發展的認知神經科學

Mark H. Johnson


高密度誘發電位(HD-ERP)、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可解析神經功能,但對低頭顱傳導性及較少的皮質的嬰兒,較難分析。哺乳類發育大腦始於神經發展,外皮層摺回的第一個地方是皮質,第二個是視丘跟下視丘,第三個是中腦。神經元、膠質細胞的繁殖方法是靠增殖區內的增殖細胞複製。

大腦中約有25種不同的神經元,80%是三角錐形細胞,輸出很有彈性,可以調節其他神經元。出生後髓鞘、突觸、神經纖維等都大量生長,而突觸在大量生長後,也會開始修剪。薄層組織的面積受出生後經驗影響,老鼠皮質中的感覺區有功能確定的神經細胞負責鬍鬚感應,若將鬍鬚剪掉,旁邊的神經便會延伸過來佔據這個皮質位置,但仍然會發展出感應的功能(科學家用過雪貂、獼猴做實驗)

由引導雪貂視覺神經到聽覺區域的實驗,可以支持各區域的潛能是相同的假說。用正子斷層掃描(PET)可看到,出生五周的嬰兒在感覺運動區、視丘、腦幹及小腦的葡萄糖攝取量最多,三個月後,頂葉和枕葉皮質吸收量開始趕上。

神經傳導物質也和突觸有類似表現,先是大量增生,再慢慢減少產生。正腎上腺素也有調節皮質可塑性的作用(多功能)

在學習語言時,左額葉功能強大,但沒有它幼兒也可以正常學習;出生前後的腦傷若在語言區,皆會影響發展,但是以出生後的腦傷影響更大。隨著長大後的突觸修剪,皮質模組間的訊息交換越少,彼此干擾越少,功能也更加特定化。也就是說嬰兒對於外界刺激,起反映的腦區很多,因此他們還無法辨別,這時他們還有跨感官的能力。少數人在成年後仍保有這種能力,聽到音樂可以直接聯想顏色或是畫面(視覺神經也受到刺激)

總結來說,認知神經科學注重後天的影響。嚴重的腦傷勢影響到主要大腦系統的傷害,而非某皮質區域的損害(後者較容易復原);而成長時不同的腦傷,可能會導致相同的認知行為缺失。因此單一方法得出的結論是需要多方面驗證的,光是視覺與觸覺的實驗驗證就可能得出不同結果。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閱讀] 正向思考不是你想的那樣


Gabriele Oettingen

在正向思考以及向生命下訂單的思想充斥的現在,用WOOP流程,可以幫助我們釐清目前選定的目標到底適不適合繼續投入心力。WOOP分別為願望、結果、障礙、計畫的心智對比。沒有過往經驗為基礎的正面思考可以用來訂立目標,能激勵我們完成簡單的任務,但是有害於處理辛苦的任務。

單純想像本身會削弱額葉皮質的動機機制。在夢想當下,我們的心智被誤導為已獲得想像的未來,當下就釋放多巴胺,並降低了我們的執行力。若做了心智對比,則可以在投入有合理回報的情況下,讓人行動力更強,但也會強化了失敗時的挫敗感;在放棄計畫是合理的情況下,讓人果斷放手。後者往往是單一正向思考者容易掉入的陷阱。

以德國移民問題為例,問受訪者有多大意願協助外籍人士融入白湖市,並且請他們做出負面的幻想,若新蓋好專門收容移民的旅社,對他們的生活有何影響。心智對照組的人如果判斷自己可以克服交流的恐懼,便傾向協助,但是期望較低的人,則和對照組無異。

做心智對比的練習,可以應付不合理以及被誇大的恐懼,但是有些恐懼與焦慮是我們在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連結現實的挫敗體驗才能讓自身更充分活用資源,常常對比會收到許多負面的回饋,但這只不過是因為自己正視障礙造成,當連結到目標時,我們可以比較容易處理挫敗的情緒影響。

這本書的應用方式為在心理層面先想像夢想與障礙,訂下計劃。實行後再寫下來,用書寫的方式認出並除掉心智加上去的情緒影響,這時會加強對障礙的意識,並且能撥更多資源去克服,以及避掉空想的模式幻想帶來的多巴胺效果是漸退的。




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閱讀] 行為 (2)


幼兒時期
幼兒經歷物體恆存運思前期、具體運思期、形式運思期後,發展出心智理論,並可以感受別人的痛苦。8-10歲的小孩會對別人遭遇的不幸表現出負面反應。最後有自己的道德判斷,從成規前期推理、到成規期推理,及成規後期推理。判斷一件事的道德立場是不是比法律更重要,重要到我願意為自己的立場付出代價。我愛不守法的好人,正如我痛恨守法的壞人。

幼兒對母親的依附,可由恆河猴實驗看出。兩個假的玩偶中,幼猴會選擇帶有毛巾布的玩偶,而非附上奶瓶的。新生兒出生後幾小時內,腎上腺萎縮,幾乎無法分泌糖皮質素。這段低壓力反應期的規則為:如果媽媽在附近,我就該對任何刺激產生依附,媽媽不會允許對我不利的事情發生。也就是說,當母親在附近時,就連嫌惡因素都可以變成吸引,即便媽媽就是嫌惡因素來源(虐待)。

受虐的孩童大腦,由於過量的醣皮質素,讓海馬迴的成長趨緩,抑制了腦元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處於逆境,杏仁核變得更大,提高焦慮症的風險,並讓杏仁核有抑制額葉皮質的能力。正常情況下,額葉皮質是抑制杏仁核的一方。童年逆境還會損害多巴胺系統,讓個體容易藥物或是酒精成癮。並且提高成年憂鬱的風險。童年逆境包含目睹、遭受暴力或是霸凌。

好的教養方式讓幼兒成年後的行為符合所在社會的價值觀。專制型、放任型、忽視型教養都會帶來不良影響。專制型養大的小孩長大過程遵守秩序,很少從試錯的經驗學習,分泌較多醣皮質素;放任型養大的小孩衝動控制差、挫折容忍度低、社會技巧不佳。

年幼的狒狒從母親習得自身的階級。中上階級的父母通常有柔性個人主義,教導的言行中強調實現潛力,但又因為親子間的權力差異而充滿矛盾。綜上所述,身為父母能做的應該是細心照料與統一自己的身心。2004Nature的表觀遺傳學論文,說明當老鼠媽媽時常哺乳、舔拭小鼠,小鼠長大後糖皮質含量較低,腦部較晚開始老化,母親的照料方式改變了大腦壓力反應相關的基因開關。

青少年時期
青少年時期,額葉皮質未發展完全,這時腹側紋狀體會參與幫忙,但是這個效率很低。而且青少年的多巴胺系統對於酬賞的反應更劇烈,並且容易受到同儕影響。當同儕有暴力行為、菸酒成癮等行為時,他們的前額葉不夠有力,讓他們容易從眾並且融入。他們比成人更容易同理,因此很容易將別人的情緒誤以為是自己的。

額葉皮質晚成熟,在演化上有著讓人類有創新的動力這個支持論點,同時讓額葉皮質擺脫基因的限制,以免族群只有類似生活方式的個體。


遺傳
DNARNA編碼,RNA為蛋白質序列編碼。環境調控轉錄因子,當基因的啟動子和轉錄因子結合後,才會複印RNA並製造蛋白質。環境影響可以是賀爾蒙或是子女的氣味。隨基因數目增加,需要的表現圖譜呈指數增長,所需的轉錄因子也同樣如此。通常轉錄因子可以同時啟動不同基因,而基因突變即為變得對不同轉錄因子起反應。

基因製造蛋白質時,依靠酵素移除內含子,並將外顯子剪接在一起。因此一段相同的DNA可以選擇性剪接出多種蛋白質,而且剪接酵素本身也是其他基因編碼而成的蛋白質。

1940芭芭拉發現一種突變模式是有些DNA片段被複製,並隨機插到其他DNA片段中。這可以讓生物擺脫經由遺傳繼承的模式,並演化出適應環境的能力。轉位子大多位於免疫系統,為抗體編碼。但即使如此,基因對行為的影響還是非常間接,並不是決定性的,主要還是靠額葉皮質與多巴胺系統。

憂鬱症涉及血清素異常,5HTT負責從突觸移除血清素,若5HTT變異,則會增加憂鬱症風險,但主要還是由童年經驗決定。在應用層面,應該專注於基因在特定環境下的反應,一切回到生長環境。

血清素與多巴胺
低血清素會助長反社會行為,成因有低活躍色胺酸(TH, 製成血清素)、高活躍單胺氧化酶(MAO-A, 分解血清素)、高活躍血清素轉運體(5HTT)等。而對多巴胺反應性低的人,則會藉由感官刺激、冒險等等來補償多巴胺訊號。這主要由D4多巴胺受體決定,其基因為DRD4

DRD4在人類中有數十種分類。7R型的人,皮質中受體蛋白較少,對多巴胺較沒有反應,這類人喜歡冒險,性格外向,容易注意力不足,延宕滿足能力較差。

文化與宗教
在各區域中,4R變異最為普遍,多數東亞與歐裔美國人有這種變異;23%的亞洲人與歐裔美國人有7R變異。文化中的榮譽部分,在不同情況下會讓大家幫忙掩護,有時又會公開懲罰。後者最極端的案例便是榮譽殺人。

而宗教反映了文化創造的價值觀,並且可以往外傳遞,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行為形成克制或是助長暴行。回到出發點,行為是由神經元、賀爾蒙、童年際遇、情緒、壓力、文化等等交互影響而產生的。如果只用簡單的歸納會失之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