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閱讀] 橡皮擦計畫


人類藉由編造故事來進行預測。丹尼爾和阿莫斯兩人善於發現問題的真因,且能很快知曉自己受偏見所誤導。他們的研究論文帶有濃厚的以色列實用主義,小至伴侶或投資標的的選擇;大到國家政策的決定,都可以藉由熟悉偏見的產生來源,來減少做出錯誤決策的機會。


常見的錯誤有認為少部分的研究即可代表全體(相信小數法則);認為硬幣正正正反反反的機會小於正反反正反正;在日常生活的可得性經驗影響了在面對未知問題的判斷等等。他們的理論已深入影響各行業,包括醫療、軍隊、球團、經濟研究等等。即使他們本人不熟悉其他領域,其他領域的人若有共鳴,便會開始檢視自己平時做得決策是否有受到偏差影響。

丹尼爾和阿莫斯的研究核心即是排除偏差,也就是消除主觀權威的判斷,但這會引起很大的反彈,不管是選球員的球探、挑部下的軍官或是診斷患者的醫生,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價值被否定。然而最後證明時常檢查自己有沒有過於武斷是很重要的事情。

這本書花了很大篇幅在描述丹尼爾和阿莫斯的互動及寫論文的過程,他們寫論文並不比寫小說慢多少,而這些過程我覺得是本書的一大重點。路易士清楚描寫出遭遇知己的喜悅,以及隨時間經過,他們要如何處理生活中的摩擦。若用很緊湊的編排寫出他們的理論,內容應該可以壓縮得和精準用腦這本書差不多。但是藉由繞遠路,反而可以讓我們更貼近丹尼爾和阿莫斯的構思過程,對偏差有更深的理解。並且還可以將偏見的誘導式句子放在文中,讓讀者自行發現。

這本書忠實呈現他們的友誼關係。雖然人類是宿命論的機器,而生活中到處充滿機率問題,又有許多偏見會影響我們的決定與記憶。但是若這一生,能遇到幾個知己,彼此之間的接話有默契地像是同一個人在思考,那麼即使遇到許多學界的反彈,似乎也是無關緊要的事了。正因為非常了解對方,他們還是有受到偏見影響,總是認為對方比自己更聰明。在論文定稿後,很難描述誰貢獻較多,因為在共事的時間內,他們就是一個整體。

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閱讀] 股票作手回憶錄


作者:Edwin Lefevre

這本書是勒菲弗以傑西.李佛摩為原型的書,主角名為李文斯頓。20歲那年就靠著在空中交易所的交易賺到1萬美元。在空中交易所交易不像在證券商下單,只要一點小波動就可以洗掉客戶的保證金。他在證券經紀公司抄寫報價時,就培養出對股價波動的敏感度,後來各個空中交易所都不歡迎他下單。因此後來他在紐約的證券交易所下單,很快就把賺到的錢快要全賠光。

他經歷幾段富裕與破產的經驗,其中最可貴的就是與盤勢站在同方。他早期的預測精準,但常常過早放空。或是預測對了,卻沒有賺到全部該賺的錢,過早停利。新手常輸在風險;老手常輸在贏得不夠多。當時股價電報機和市價有差距,因此李文斯頓後來只預測大型趨勢。並且在看到大北方與北太平洋鐵路公司,以分期付款方式支付股款後,就開始放空,開始累積他的財富。他最著名的經歷是1907年的放空。當年10/24資金借方願意付出比貸方認可更高的利率,而市場上極缺資金,因為資金不足的話,許多公司就必須賣出融資部位造成股價崩跌,當時摩根信託的摩根出資援助各證券商,並且派人拜訪李文斯頓,希望他不再放空。但他在更早之前就想到,雖然他現在加空可以賺更多,但會殺傷到美國的經濟,導致以後多頭復甦緩慢,以賺錢的角度來說反而不利。因此在大崩盤那天,他全數回補,並反手做多支撐市場。

常有人認為放空的行為並不道德,但其實無論有無放空者,盤勢都一樣。若今天市場的預期價格是100,有人一直用更低價放空,那市場會將空單全部吃掉。唯有買盤弱時,才會有被空單狙擊的感覺。實際上這是錯覺,李文斯頓多次看過報紙上寫他放空某公司,但事實上他是跟著盤勢做,該做多就做多。沒有任何集團可以對抗盤勢。報紙有時會寫他又出手做空,其實只是為下跌找理由,而他從不去預測和找理由,也不聽明牌和別人的建議,他只遵循自己的經驗累積出來的直覺與判斷。1906年他在買聯合太平洋鐵路時,朋友打來苦勸他這樣非常危險,他那次聽從朋友的建議,結果少賺許多。還有他曾聽從朋友湯瑪士的建議做多棉花,結果從千萬富翁變成只餘幾十萬美金的存款。當然湯瑪士也從此消失在他的生命中。所有人都只能為自己的投資負責。

在他破產到東山再起的經歷也十分吸引人,危難關頭伸出援手的是威廉森先生,但威廉森只是希望藉由人情壓力使得他不再放空乞沙比克大西洋鐵路公司,以幫助該公司的股東以好價錢賣出股票。在困頓時他也會更謹慎的出手,不容許任何的風險,於人情世故上也更加成熟,雖然宣告破產非常羞恥,但李文斯頓仍這樣做,以換得可以專心操作,而不必擔心債務的空間。最後在幾年之內,就還清債務,包含利息。

此書的時空背景雖然已是100多年前,但我們知道市場上沒有新鮮事。李佛摩能給後人的最好建議就是: 沿著阻力最小的路徑交易、有自己的思考邏輯與系統、為自己的買賣負全責、投機客該學會謙卑等等。市場不會為我們的慾望買單。希望小筆進出賺一件大衣的人,常會賠比想像中更多的金額。在證券商工作的操盤手也一樣,常會因為是工作,有過度交易的風險。投資需要大量的耐心,若在勝率不高時進場多次,只會讓交易成本吃掉自己的資本。

一名作手在替公司操作股票炒高價錢時,曾對記者說: 我炒高股價的唯一方式,就是買進。這些作手會替公司派將價錢炒作到他們預計賣出的價格。也就是說,在高檔倒貨的有時的確是空頭,像是李佛摩或索羅斯等人,但多數情況是公司自己在倒貨,同時他們也不敢承認,以免大眾失去信心跟著賣出,這會讓他們還沒賣掉的股票跌價。大多時候,都會買通新聞寫手,報導這些都是空頭在投機灌壓股價。李佛摩常常在報紙上看到自己的放空消息,但他根本沒操作那些股票。股票漲跌不必多問原因。專家向來知道,使用匿名消息炒作股票絕對會比旱災、瘟疫、作物歉收、政治動盪等因素來得有效。

永遠沒有價格太高而不該買的股票,也沒有價格太低而不該賣的股票。價格本身與判斷阻力最小的路徑毫無關聯。成功的交易者必須違逆恐懼與希望的本能。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閱讀] 征服自然(The Conquest of Nature)


 David Blackbourn
作者是哈佛歷史客座教授,但編寫出來的書連德國人都讚不絕口。主軸以地理出發,這是18世紀後的研究主流,歷史與地理並重。描寫18-20世紀的德國人如何征服自然,取得更多可利用的土地以及資源。在1720年,自然的挑戰源自水災(古冰河期遺留的沼澤) 、火災、動物危害、沙害等等。菲特列二世自從七年的奧德布魯赫窪地治理後,一生都致力於排乾德國境內的沼澤,增加可用的土地。

斐特列二世排乾德國境內的沼澤後,訂下許多移民的優惠,以吸引其他國家的人口遷入。這也造成原住居民和外移者的衝突,部分官員也認為這項政策造成他們作業困難。但長遠來看,經過三代的開墾,德國境內的可用耕地大幅增加。但反面就是許多原生物種的消失,以及鮭魚漁業、萊茵河掏金業的消亡。19世紀德國同時進行萊茵河的整治以及亞德灣威廉港的開發。工程師圖拉為萊茵河規劃了全面的改善,同時也留下備用灣,以防下游受到洪水侵襲。但後世為了圖拉同一理念: 保護兩岸居民,而將備用灣全面封堵。後來下游仍有幾次的水災災情發生。亞德灣的開發和聖彼得堡的建立一樣,都是在工程技術尚原始的條件下,硬是用人力去完成。當時被派任到亞德灣的軍官都是一派愁雲慘霧: 亞德灣十分潮濕,容易得瘧疾;飲用水缺乏;對工人來說居住工寮環境極差。頭20年的開發的艱苦不足為外人道。

從水文為主軸出發,可以看到當權者對沼地、運河、水力發電等的利用。同時代也有保育以及永續發展的聲音,但是最終都為經濟發展服務,最後的苦果(比如土地沙漠化)都由後代德國人承擔。而生存空間不足的想法促使德國一直想往外擴張,並用法律及清洗,築起像中國長城般的屏障。一方面征服自然,讓自然為人類服務;一方面保障德國民族的純粹。整體來說,這是一本從地理跟水文角度寫出來的好書,由於中世紀的人都認為自然的資源是人類可以享用的,於是把征服自然視為一種勳章。但最終仍要付出代價,就像水壩無法根治水災一樣。自然只是妥協,其力量終會在多年後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