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閱讀] 變的美學

從情緒大腦的秘密檔案我們可以知道,人的性格是可以後天改變的。而這本變的美學從控制論開始,講到家族治療及控制論改變。是一本臨床上非常實用的參考書籍。

70年代初卡斯塔尼達將向印地安巫士學習的經驗寫成多本著作,提到巫師唐望如何教倒他顛覆並重整感官。關鍵在於審視自己如何建構經驗世界,外在的事件和我們的內在經驗不全然相符,每個人的世界都是由自己建構的。

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過一個酗酒案主,這個案主是一戰的傑出飛行員。米爾頓對他帶來的相簿看也不看就丟到垃圾桶。得知他都喝兩杯深水炸彈(配啤酒)後,米爾頓要他以後喝第一杯時說: 敬米爾頓那個混蛋,住他被自己的口水嗆死。然後再拿起第二杯說: 再敬米爾頓那個混蛋,住他下十八層地獄。這個敘述位案主創造新的脈絡框架,如果他不對米爾頓這個混帳感到憤怒,就不會想喝酒。艾瑞克森在治療案主時常常會指派很多複雜的任務,這些命令實際上沒有什麼意義,目的只是要擾亂形成症狀的脈絡組織。

而關於控制論,貝特森認為控制論才是認識論的基礎。認識論試圖描述生物如何認識思考及做出決策。又分為線性與非線性: 線性特色為原子論、化約論及反脈絡的;而非線性認識論依照互動關係、複雜性與脈絡來調整。另外還有另類控制論,這沒辦法具體描述。


最基本的認識論要從形式法則及做出區別開始,觀察者透過區別來觀察問題與空範疇也改變世界,並提供自我驗證的機會: 心理學上,越想根治病症,越適得其反。試圖探究病理,就會促使該病症產生。

拉布巾提出臨床認識論,探究案主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如何構成的。這有三層次的抽象性:第一層是具體的民族誌資料;第二層為資料的統整,用來建構該民族的圖像;第三層是針對拼湊這些圖像的過程進行自我探討。這環環相扣的分析用到遞迴。遞迴和邏輯分類有很大的關係。

最後,在臨床上。無意識過程無法提出改變框架、前提的要求。一個酗酒的案主會一直受苦,是因為企圖自我控制: 我可以克制自己不要喝酒。但他能成功保持清醒時,反而失去自我控制的必要性。因此當他越努力控制症狀,以意志對抗症狀的錯誤認識論就會加劇。旁人對他的鼓勵也會加深這種印象,在這個情況下,治療師要做的是鼓勵案主不要抵抗自己的病症。


假設有人被要求做出某種自發行為,那他無論如何都無法達成,因為要求本身已違反自發性。反之,如果治療師命令案主表現症狀,藉由這種弔詭的指示,就能使案主改變行為。所以治療師必須謹慎地促使症狀行為發作,使一齣荒謬劇得以上演,最終使案主能體會到其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