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閱讀] 生命轉化的技藝學


作者 余德慧

本書類似讀書心得的分享,是將余德慧的授課內容整理而成。每章由兩三個學生分享讀書心得,作者再進行講解。探討的議題有自我框架優秀與傑出的區別、生死的議題、語言的力量等等。

通常在面臨生死關頭時,會有兩種表現: 認生與認死。認生就是感到大限將至,會盡力將生命圓滿。Randy Pausch在知道短期內自己將死於胰臟癌後,還是繼續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其在學校的演講,後續引起很大回響。後來專欄作家傑佛利訪問他數次,著作最後的演講。他要圓滿眼前的人生,留下重要的事物給親人。單國璽的死前圓滿則是將生命的剩餘時間都奉獻出去,在面對死亡時,往死亡的方向跨過去。只要有任何的不甘願,壓力、煩惱、悲傷都會接踵而來,更加劇死亡的進程。

即使不是自己面臨死亡,當有熟悉的親友離開時,我們也會有悵然若失的感覺。因為我們的實在存有是構築在和熟悉的環境與人的互動上,一旦搬家或是長期旅居在外,便會有實在存有崩解的情形發生,當然我們還是會熟悉新環境與認識新朋友,但那只是再構築新的實在存有罷了。真實存有則是明白且接受自己正在一步步邁向死亡,也因此可以獲得決斷的氣魄與意志(並非可以避免死亡)。也就是說,真實存有的人,時時刻刻都在實現自己的存世價值,不會等到臨死之前才突然改變生活方式,盡力去圓滿自己認為尚有缺失的地方。

有攝影師專門拍下人死前幾天的照片,佐以這些人最後的遺言出了一本書。大部分的人都是後悔自己沒有做到某些事。其實在面對臨終的人時,可以去撫慰他的身體情緒,不一定要接觸他。只是傳達在世的親友會好好面對他即將去世的事實,並且好好地生活下去。讓他對於在世一方沒有任何掛念。剩下的恐懼只是臨終之人在面臨自我的消散時的生死大恐懼。在真正面臨前大家都只是想像,或是藉由宗教及靜坐修行等等來排解恐懼。任何方式都是好的,只要不影響本來的生活。

潔思敏在知道自己的家人將去世時,離開居住地開始旅行,並在旅途中寫信給三個已不在人世的摯愛。這也是一種面對與排解的方式。只要真正誠實的面對,終究會得到心得(或是磨去對自己無用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