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 Rosling / Ola Rosling / Anna Rosiling
Ronnlund
漢斯是臨床醫師、數據專家、全球公衛教授,2005年創立蓋普曼德基金會,協助人們了解整個世界。我們通常或多或少會有概念上的認知偏差,包括二分型、負面型、宿命型、直線型、恐懼型等等。書封有一張很有趣的泡泡圖,將每個國家的平均所得和平均壽命放到平面圖上,人口越多的國家泡泡越大。很多人會以為非洲或是緬甸等地區的國家落在左下角,整張圖會分成上下兩區,代表刻板印象的已開發/未開發國家,這就是第一種二分型的認知偏差。實際上現在大多數國家都落到中間區域,平均壽命也都超過50歲。較好的方式是分成四個區間,作者有放一張很直觀的對照圖,將其所屬國家瑞典和各國比較。1891年的瑞典和2017年的賴索托在同一位置;而1948年的瑞典進步到2017年的埃及。
也就是說世界其實是一直在進步的,不論是平均所得或是教育程度。當然苦難以及災情還是有發生,但死亡率已經降低許多,這又可以談到另一個偏差: 比較。大多數人只看一個數據,比如巴西前10%有錢的人收入占全國的41%,看來巴西的貧富差距已太嚴重。但若和往年的數據比較,就可以發現這已是多年來的新低,1989年時巴西前10%有錢的人收入占全國的50%。也就是說這個問題已有在慢慢改善,而以往我們認為歸屬在未開發的國家們,終究會慢慢進入到代表中產的第三級,這帶來廣大的隱藏收益。
對跨國企業來說,拓展第三級國家的民間需求新市場,所帶來的收益會比提供第四級國家更多新功能產品收益來得高。要滿足第四級國家的新商品往往是小眾,而且要付出開發成本。脫離貧困只是這些地區居民的第一個目標,終究他們到國外旅遊時,會被當成觀光客好好接待。而非被懷疑是非法移工。
另一個觀念偏差是直線型思考。我們知道自己的身高並不會無限增高,但對人口成長卻有不同的估計方式。事實上人口成長也會趨近於飽和,2017年的聯合國統計顯示新生兒的每年出生數量已不再增加,若接下來沒有醫療上的重大突破,人類終老的平均壽命50年內增加到80歲的話,世界人口會在110億時達到動態平衡。
另外新聞媒體偏好報導負面新聞,所以我們會感覺治安越來越差,面臨的意外威脅升高。事實上由於各國的所得都增加了,在面臨災害時有更多的資源可運用。第一級國家在1991-2016年間的天災死亡人數已經降到31人/百萬人(1965-1990時是59人/百萬人)。恐懼和危險是兩回事,若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可怕的事物上,會白白耗費精力。我們可以做的是了解到世界正在變好,但同時也有災難發生。可以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表達支持,不必侷限形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