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閱讀] 征服自然(The Conquest of Nature)


 David Blackbourn
作者是哈佛歷史客座教授,但編寫出來的書連德國人都讚不絕口。主軸以地理出發,這是18世紀後的研究主流,歷史與地理並重。描寫18-20世紀的德國人如何征服自然,取得更多可利用的土地以及資源。在1720年,自然的挑戰源自水災(古冰河期遺留的沼澤) 、火災、動物危害、沙害等等。菲特列二世自從七年的奧德布魯赫窪地治理後,一生都致力於排乾德國境內的沼澤,增加可用的土地。

斐特列二世排乾德國境內的沼澤後,訂下許多移民的優惠,以吸引其他國家的人口遷入。這也造成原住居民和外移者的衝突,部分官員也認為這項政策造成他們作業困難。但長遠來看,經過三代的開墾,德國境內的可用耕地大幅增加。但反面就是許多原生物種的消失,以及鮭魚漁業、萊茵河掏金業的消亡。19世紀德國同時進行萊茵河的整治以及亞德灣威廉港的開發。工程師圖拉為萊茵河規劃了全面的改善,同時也留下備用灣,以防下游受到洪水侵襲。但後世為了圖拉同一理念: 保護兩岸居民,而將備用灣全面封堵。後來下游仍有幾次的水災災情發生。亞德灣的開發和聖彼得堡的建立一樣,都是在工程技術尚原始的條件下,硬是用人力去完成。當時被派任到亞德灣的軍官都是一派愁雲慘霧: 亞德灣十分潮濕,容易得瘧疾;飲用水缺乏;對工人來說居住工寮環境極差。頭20年的開發的艱苦不足為外人道。

從水文為主軸出發,可以看到當權者對沼地、運河、水力發電等的利用。同時代也有保育以及永續發展的聲音,但是最終都為經濟發展服務,最後的苦果(比如土地沙漠化)都由後代德國人承擔。而生存空間不足的想法促使德國一直想往外擴張,並用法律及清洗,築起像中國長城般的屏障。一方面征服自然,讓自然為人類服務;一方面保障德國民族的純粹。整體來說,這是一本從地理跟水文角度寫出來的好書,由於中世紀的人都認為自然的資源是人類可以享用的,於是把征服自然視為一種勳章。但最終仍要付出代價,就像水壩無法根治水災一樣。自然只是妥協,其力量終會在多年後顯現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