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

[閱讀] 不曾結束的一戰


不曾結束的一戰



一戰前後在世界各地都有不斷的紛爭,主要和領主爭議有關。奧斯曼(鄂圖曼土耳其)早在1911年就受到周圍國家的攻擊,也因此在一戰中選擇和德國結盟。保加利亞因希望取回馬其頓和東色雷斯,最後選擇加入同盟國。

教科書上都是以大事件的年份為主,因此熟悉的印象是1919後就有了暫時的和平,但實際上中歐與東歐頻頻發生內戰或是國家間的交戰。布爾什維克主義趁著民眾厭戰的情緒崛起,是各國動盪的主因之一,但實際問題仍是政府無法提振經濟,或是確保一戰的勝利。所以俄羅斯激進的布爾什維克派才會成為主流,並在1917十月革命成功掌權。革命是結果,主因仍是低薪與高通膨。

為了轉移國內對經濟疲軟的焦點,戰爭是最常被實施的手段。但由於一戰後奧斯曼等帝國的瓦解,使得民族這個以前不被關注的議題被凸顯出來。帝國縱使有許多缺點,但是在帝國時代,各民族至少能保障基本的生存。在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的民族自決被提起後。歐洲便開始為了民族的邊界等問題,持續發生衝突。

當發起戰爭的目的不再是舉得談判優勢,而是為了將對方消滅時,戰爭死傷的升級便是不可避免的,軍隊也不再避諱對敵國平民或是國內的反對者出手。本書點出一戰衝突的根本原因,並且提供一個更全面的歷史觀察角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