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祥輝
著
愛爾蘭和芬蘭、挪威等國一樣,有美麗的自然風景。1172年羅馬教皇承認英格蘭對愛爾蘭的統治權,此後愛爾蘭便處於被壓迫的狀態。導致人口持續外移,1841年時818萬人,到了1901年只剩445萬人。愛爾蘭裔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慈、蕭伯納、希尼、貝克特晚年時都選擇在他國度過。愛爾蘭在歷經陣痛後,因為外資與歐盟,使得愛爾蘭經濟起飛。
當時對愛爾蘭的約束法案有:不准英格蘭人和愛爾蘭人通婚或收養;不准英格蘭人說愛爾蘭語;不准在英格蘭沒有土地的英格蘭人在愛爾蘭擁有土地;對仍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人施加諸多限制,並且將土地與選舉權綁定。
對於英格蘭的暴政,愛爾蘭有和平與暴力的方式進行反抗。和平改革的歐康納、巴涅爾、格萊斯頓走政治路線,慢慢推動改革。而武力衝突有1690伯伊恩之戰;1798年的九八造反;1803年愛默特的革命;1916年的復活節起義等等。在愛爾蘭必須小心使用12th、及光榮革命這兩個詞。
愛爾蘭的許多改革是英格蘭出身的首相格萊斯頓努力促成,他支持群眾對抗上層社會。推動愛爾蘭教會法案,切換教會和政府的連結。逐步通過使愛爾蘭人痛苦七百多年的土地問題。修正750項關稅,刪除1200項,支持自由貿易。在他最後下台前,愛爾蘭自治法案通過。
關於武力抗爭方面,在1919年後,愛爾蘭共和軍IRA(Irish Republican Army)對UK軍警、官員下手,英格蘭方面便回以區域性的血腥鎮壓。直到1921年才談判並停止英愛戰爭,北愛爾蘭分離而出。
數個世紀的抗爭化為記憶與種種人物的雕像,坐落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中,可以看到愛默特雕像、大饑荒時期的雕像。對於愛爾蘭民族,他們沉浸在悲傷的環境背景中許久。因為在愛爾蘭土地取得容易,人口密度低,勞力便宜,加上外資與歐盟援助,使得愛爾蘭經濟起飛。2006年,全球10大軟體公司都在愛爾蘭設立分公司。有9家大藥廠在愛爾蘭設廠。
如今愛爾蘭的GDP超過UK一萬多美金。他們招商的主打便是效率,主要爭取的項目有電腦、製藥、軟體、金融服務等等。並且以蓋爾特語為母語。最喜歡的啤酒品牌是健力士。但是基礎建設與福利制度相對缺乏,貧窮線下的人口佔總數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