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閱讀] 伊斯坦堡



奧罕.帕慕克

奧罕.帕慕克對伊斯坦堡的描寫與呼愁的刻劃,常被當作寫土耳其風情時的參考資料。就像他自己受西方作家內瓦爾、戈蒂耶與土耳其坦皮納雅哈亞的影響,慢慢塑造他對伊斯坦堡的理解,那是從一種抽離的畫家角度遠觀。

伊斯坦堡居民的呼愁,源自對過去鄂圖曼文化的自豪與對自己的城市的驕傲,在一戰後鄂圖曼土耳其被賽克斯-皮科協定拆分成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等等。在當權主流是西化的前提下,過去的歷史包含文字,都引入歐美的文化。這讓居民與當時的作家對於西方的觀點愛恨交加,他們一方面在意西方作家對於伊斯坦堡文化的評論;一方面又認為自己國家的文化是值得驕傲的。

歐美遊客來到伊斯坦堡,想看到的是他們所想像的東方文化,因此他們會去拍攝近衛步兵、魯法伊僧侶、鄂圖曼服飾、托卡比皇宮等等;但是土耳其政府反倒是一心希望全面西化,因此採取了取消宗教法庭;拉丁化土耳其文;去伊斯蘭化等等措施。

帕慕克常去的博斯普魯斯是當時居民可以依此懷念過往的地方,因此假日常常充滿人潮,帕夏們也在此留下許多別墅。從皇宮、別墅等地可以想像過去的繁華與光榮,更突顯了當下伊斯坦堡的沒落。

年輕人在朝氣蓬勃時會抗拒這種呼愁的隨因標籤,但是隨著年歲增長,逐漸對憂傷的外衣表示歡迎,這種身分認同的過程是許多作家與畫家想要描述的。帕慕克在閱讀前人作品時,也慢慢與之對話,並構成自己的價值觀。正如同我們現在閱讀帕慕克的《伊斯坦堡》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