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H. Johnson 著
高密度誘發電位(HD-ERP)、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可解析神經功能,但對低頭顱傳導性及較少的皮質的嬰兒,較難分析。哺乳類發育大腦始於神經發展,外皮層摺回的第一個地方是皮質,第二個是視丘跟下視丘,第三個是中腦。神經元、膠質細胞的繁殖方法是靠增殖區內的增殖細胞複製。
大腦中約有25種不同的神經元,80%是三角錐形細胞,輸出很有彈性,可以調節其他神經元。出生後髓鞘、突觸、神經纖維等都大量生長,而突觸在大量生長後,也會開始修剪。薄層組織的面積受出生後經驗影響,老鼠皮質中的感覺區有功能確定的神經細胞負責鬍鬚感應,若將鬍鬚剪掉,旁邊的神經便會延伸過來佔據這個皮質位置,但仍然會發展出感應的功能(科學家用過雪貂、獼猴做實驗)。
由引導雪貂視覺神經到聽覺區域的實驗,可以支持各區域的潛能是相同的假說。用正子斷層掃描(PET)可看到,出生五周的嬰兒在感覺運動區、視丘、腦幹及小腦的葡萄糖攝取量最多,三個月後,頂葉和枕葉皮質吸收量開始趕上。
神經傳導物質也和突觸有類似表現,先是大量增生,再慢慢減少產生。正腎上腺素也有調節皮質可塑性的作用(多功能)。
在學習語言時,左額葉功能強大,但沒有它幼兒也可以正常學習;出生前後的腦傷若在語言區,皆會影響發展,但是以出生後的腦傷影響更大。隨著長大後的突觸修剪,皮質模組間的訊息交換越少,彼此干擾越少,功能也更加特定化。也就是說嬰兒對於外界刺激,起反映的腦區很多,因此他們還無法辨別,這時他們還有跨感官的能力。少數人在成年後仍保有這種能力,聽到音樂可以直接聯想顏色或是畫面(視覺神經也受到刺激)。
總結來說,認知神經科學注重後天的影響。嚴重的腦傷勢影響到主要大腦系統的傷害,而非某皮質區域的損害(後者較容易復原);而成長時不同的腦傷,可能會導致相同的認知行為缺失。因此單一方法得出的結論是需要多方面驗證的,光是視覺與觸覺的實驗驗證就可能得出不同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